為什麼要選用公平貿易咖啡?開店以來,時不時有人問我這個問題。
是的,我曾經是個反對資本主義的憤怒青年。但除此之外,還有其他更重要的理由。
只要稍微了解全球咖啡市場的貿易景況,就可以知道裡面存在著相當的不平衡。咖啡生產國,絕大多數都是曾在大航海時代遭歐洲列強殖民的第三世界國家。原產於非洲(最早開始人工種植可能是衣索比亞)的咖啡,是怎樣擴展到整個非洲乃至全世界的?
咖啡的發展史,實際上就是殖民歷史。
![]() |
(玩過大航海時代嗎?你高興在你的殖民地種啥就種啥,超爽的。) |
而這些曾受到殖民的國家,直至今日許多都還處在政經弱勢,人民赤貧的狀態裡。表面的殖民結束了,而經濟上的殖民,未曾停歇。
想像一個景況:今天有人來跟你買你種的蘿蔔。然後他跟你說,現在市場上的售價是一根八塊。你左算又算,種這蘿蔔的成本,一根也得要十塊。來了五個盤商,每個都開這個價給你,你賣是不賣?
這就是所謂的「自由市場」。而期貨交易,你可以預先大量買進與賣出,市場供需,何曾考慮過生產方?
正確答案是不要賣。可是你不賣,其他的咖啡農賣不賣?
你的國家不賣,別的國家賣不賣?
有沒有很熟悉?假如你知道勞工工會如何爭取勞工權益,這對你來說肯定不陌生。
時薪八十,你說這太低了你不幹。隔壁的單親媽媽找不到工作,你說他幹不幹?
所以我們要有基本薪資。
所以我們推行公平貿易。
是的,還有另一條路可以解決問題。那就是讓你的工作無人能夠取代。所以你可以去考EMBA,你可以去考各種執照,你可以證明你的工作能力,而在咖啡市場裡,這個叫精品咖啡--提高莊園生產的品質,拿到先進國家做咖啡評鑑,拿到高分,咖啡拿來拍賣,好賣。
可是沒有能力投入大量人力與資源的小農呢?沒有組織起來,甚至無法組成產銷合作社的個體戶呢?那些單親媽媽,弱勢勞工,該怎麼辦?每天能吃飽就不錯了,怎麼去考EMBA?
這不代表弱勢的生產方,品質必然低劣。我們常常可以看到越是弱勢的勞工,反倒更是認份努力的工作。手握資源的死大學生譬如我,才會在那理抱怨命運不公,一邊幹著這個工,一邊眼睛往別處看。
公平貿易只是提供一個機會,保障最弱勢的農民,可以維持最基本的生活水平,協助生產者建立產銷機置與獨立性。公平貿易只是提供一個保障,確保勞動權益受到照顧,而當你生活有餘裕時,你開始可以照顧到更多的生產品質。
而經營咖啡館六年餘,我對這件事情,感同身受。
當每天每天的生活,都得對焦在怎麼撐過這一天,怎樣才能收支平衡時,我面對客人就越是緊張,越缺乏彈性。
而當我收支平衡,生活有餘裕時,越是可以全心投入創作:怎麼樣提供更好的咖啡?怎麼樣提供更自在對等的服務?有甚麼有趣的活動可以辦?
所以一路走來,穆勒一直走在這條路上。會選用公平貿易咖啡,也是如此。假如我們可以提供與精品豆同等的品質,那麼為什麼我們不用公平貿易咖啡?這並非空口白話。當我們選用生態綠的公平貿易咖啡時,我看到了那個可能性。
烘焙是一種點石成金的煉金術。而它也是一種苦勞。
|
烘豆前的手選生豆工作 |
生豆必須經過檢選,一顆一顆用人力挑選,把所有的瑕疵豆去除,保留良質且均一的生豆;烘焙必須適當,甚麼樣的產區,用甚麼樣的烘焙度可以把它潛在的味道呈現出來?烘焙的目的是單品?綜合豆的配豆?用甚麼樣的沖煮方式?而末尾,烘完豆子還得再次檢選,淘汰烘焙不均的咖啡豆。
更不用說後續適當的沖煮,還有店內的氛圍與服務了。一杯咖啡,從產區到消費者的手上,其里程不可謂短。
而當一款豆子,能夠有這樣多的人挹注自己的心力投注其上,為了更永續的生產,為了更好的品質,為了更和諧與對等的生產/銷售/店家/顧客的關係……我相信這樣的咖啡,是令人期待的。而那對我來說,會比直接購買產銷完善的精品咖啡豆,追求偶然一遇的味道,來的更有挑戰性也更加有趣。
因為那提供了另一種可能性。一種永續的可能,一種提升品質與生活的可能,一種互相了解與對等的可能。
延伸閱讀:自家烘焙咖啡—-穆勒咖啡館募資成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