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咖啡更美味的魔法:杯具選擇

或許你聽過,喝紅酒喝威士忌喝茶,對杯具的講究。
那……咖啡呢?用不同的杯子喝咖啡,會有什麼差別嗎?

不僅有差,而且還差蠻多的。
會發現這件事,是有一次用了馬克杯喝美式咖啡,不知怎地澀味特別重,像是過度萃取的咖啡。檢查了半天,萃取過程沒發現任何問題或操作錯誤,最後……換了個杯子就好了。而且,換過去的杯子,看上去幾乎和本來那杯沒什麼差別。

然後,我們換了許多杯子來試喝,發現決定味道的關鍵因素,在喝咖啡時的嘴型。

有的杯子會讓嘴型形成比較向前集中,類似吸啜的嘴型。這個型態的杯子,會讓咖啡進入口中的方式更加集中,大部分的咖啡萃取液會從舌頭上方經過,直通喉嚨。這個類型的咖啡杯會強化尾韻,縮減香氣和前段風味的酸度,適合強調醇厚感的咖啡。

而有的杯子會讓嘴型變得比較開,會讓每一口咖啡變得更大口,停留在口腔前端的時間相對較長,並且咖啡會從舌頭側邊與下方流過,充分經過整個口腔。這個類型的咖啡杯,則會強調香氣,讓酸味變得更明亮,展開咖啡的風味,適合強調前段香氣的咖啡。

咖啡與杯型的閒聊與實驗

那次喝到咖啡變難喝的經驗,就是用了不適合的杯子喝了那杯咖啡。那是一杯強調喉韻甘甜感的美式,咖啡豆本身帶有巧克力與柑橘風味,要的是苦甜感,而用上了一個杯口特別闊,杯壁特別厚的馬克杯,讓酸味提高喉韻減弱,就成了一杯澀味變強尾韻的甜感又表現不出來的咖啡了。

基本常見的三種杯型

Espresso杯、卡布杯、拿鐵杯,是義式咖啡最常見的三種杯型。除了容量不同外,共通點是杯壁都特別厚。在義式咖啡的場合,通用性都沒什麼問題。厚度主要是為了保溫,另一個目的則是讓嘴型成為適度展開的角度,讓每一口咖啡可以平均喝到奶泡、蒸氣牛奶與咖啡(嚴格一點說,是更偏進液態的咖啡與牛奶Mix)義式咖啡是味覺密度相當高的咖啡,適度地展開前中段的風味,可以放大這杯咖啡的優點。

但當它被稀釋成美式咖啡時,就要稍微留心杯具的選擇了哦。

關於杯具的研究,這只是一小角而已。另外杯具會影響風味的,可能還會有材質,甚至是觸感。即使是今天討論的杯型,都還可以再作更深入的研究--什麼樣的烘焙度,哪一支咖啡,用哪一種杯子來喝,會呈現出更棒的效果?

我們可以做一個很快速的小結:中淺焙用厚/寬口杯;中深焙用窄/較薄的杯型。但就這麼做結論,我會覺得稍微有一點點可惜--風味的探險與品味,有很多很多可能性。我更期待我們在每一杯咖啡裡,可以保持一種對嗅覺與味覺的敏感度,用心花時間慢慢喝上一杯咖啡。

或許,在每一杯不同的咖啡裡,我們都能繼續有新的發現。

文|穆勒咖啡館 Aarti阿提師(轉載請註明出處)

想更懂咖啡?來看看咖啡品味課!

延伸閱讀:視界新聞網-咖啡好喝不好喝?杯子是關鍵!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