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使用、學習塔羅牌的期間,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上網搜尋每一張牌的牌義。不論我對手上的牌有多麼熟悉,我還是經常會做這件事--每一次重讀牌義的時候,我都會有新的收穫。
除了最常用的禪卡之外,我還會去搜尋同一張號碼的牌,在托特與偉特的系統裡是如何詮釋?因為所有的塔羅牌,背後對應的系統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卡巴拉(Qabalah)」。
塔羅牌,就是圖像化的卡巴拉。卡巴拉是什麼?在說明我的理解之前,我必須說明我的背景。因為試圖去描述「卡巴拉是什麼」就相當於要論述「何為道」,或是試圖去說明宇宙自然規律。不論是哪一個,我都不敢妄稱自己「懂」。因此適度說明自己的背景,以便讓讀者們有個客觀的參考點,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就像是如果我們手上沒有地圖,在台南要問人「林百貨」,可能有網美會跟你分享裏面哪裡拍照好看;有計程車司機會告訴你在哪兩條路的交叉口,要怎麼樣才能到;也或許有文史工作者會跟你細數當年。所以我要簡略地介紹我在這條路上行過的足跡,以供看到文章的你參考。
—
在靈性發展這條路上,我算是啟蒙得晚的。真正認真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可能是在20出頭歲的時候,也在那時候開始玩劇場。而真正開始向內探索的經驗,是在服義務役的時候。
當時我在心理上把自己逼到了一個極限,在一次誤打誤撞的嘗試中,進行了一次自由書寫的工作。那時,我意識到內在有不同的人格。當那個感性卻被我的表層意識壓抑的人格出來對我進行種種指控的時候,那震撼感我到現在還記得,那年我大約25歲。
沒多久的時間,我開始接觸奧修禪卡。我對生命太困惑了,在那完全摸不到路的痛苦中,禪卡總能給我指引與慰藉。
其後的十幾年間,我開始探索身心靈修煉的道路。從靈氣開始,接著嘗試奧修靜心、神聖舞蹈、瑜伽,摸索了一段時間後,我開始跟一群朋友定期站樁、靜坐、鍛鍊身體,也分享各自在生活上碰到的難關和自我觀察,在交流中得了法,就回到生活上去實修。
這之間的十二年,我都在經營咖啡館和上一段婚姻,沒有比生活本身更好的修煉場了,生活本身就是一顆試金石。我在這期間,一點一點在佛與道的路徑上,學習如何取法實修,偶爾也用禪卡作為支持朋友的工具。
直到39歲那一年,我結束了經營十餘年的咖啡館與婚姻,走向未知的旅途。一直以來,我究竟為了什麼而活著?這個大哉問,我還在路上摸索著。一切歸零後,我用禪卡、靜心和咖啡教學為途徑,試著找出我能夠與這個世界對話,讓此生圓滿的方向。以禪卡為工具,在每一次的交流中認識對方與自己,是我現階段最大的滿足。
現在開始進行的這個工作:整理卡巴拉的系統,對應上禪卡、托特、偉特的每一張牌,是一個接觸過東西方術法,回頭發願修煉的實修者,整合十多年來對道徒、法與塔羅牌的理解,將這些經驗與卡巴拉相對應的一次嘗試。
希望這個嘗試可以更加豐富卡巴拉的精神內涵,也提供給同樣在實修道路上(或是開始研究塔羅牌)的你,一個可供參考的角度。
—
回到卡巴拉。
我對卡巴拉的理解,不是一個「知識體系」或是「人生哲學」。祂是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在描述宇宙自然規律:一切萬有如何從無中生有、如何變化。
以卡巴拉為核心,衍生出諸多應用:鍊金術、占星、塔羅牌、儀式魔法……幾乎常見的西方神秘學與方法論,都以卡巴拉為根基。
我個人關心的範疇,是身心靈修煉之道--修煉,就是讓自己活得合乎/順應「自然」。於是卡巴拉就成為一張地圖,時時告訴我現在的位置、狀態,與面臨的挑戰為何。利於塔羅牌作為工具只是一個方便:這78/79張牌卡,是具體化的卡巴拉,利用它,可以了解自己命運的軌跡與方向,並且找出精神向上提升與在物質界創造的具體途徑。
卡巴拉生命之樹由10個「輝耀」( Sephiroth)、22條路徑所構成,這是「神性」、「宇宙」、「存在」(或是「一」,隨便你怎麼說),在這個世上顯現祂自己的途徑。
第一輝耀是「科帖爾Kether」,「一」,一切的本源、所有旅途的最終去處;第十輝耀是「瑪互特Malkuth」--王國,是在地球上一切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顯現。從一到十,當中的22條路徑(對應塔羅牌的22張主牌),就是我們如何在這個世界創造,又如何回歸本源的途徑與關竅。
這份整理會有以下部份:
十個輝耀/原質的闡釋、每張塔羅牌在卡巴拉上的對應位置、牌卡的含義、我個人的相關經驗。其他補充的部份,可能但不限於占星/在身體上的對應/牌卡上的符號與象徵說明。這份整理有幾個目的:
- 建立一個方便的牌義檢索系統,讓塔羅牌的學習者、占卜師,可以快速方便地查詢到每一張牌的含義。
- 在三個不同系統的牌義比較中,可以看到亞瑟·愛德華·偉特(Arthur Edward Waite)、阿萊斯特·克勞利(Aleister Crowley)、帕德瑪(Deva Padma)三位牌卡創造者對卡巴拉的理解與洞見。這個比較是重要的:他們都找到了屬於自己的途徑(不然不可能創造一套獨一無二的塔羅牌),透過這三個不同的角度,我們能夠對塔羅牌與卡巴拉有更深的認識與了解。
- 提出我個人的相關經驗,是為了確保這個工作不會淪為無趣的資料整理。真正能讓卡巴拉發揮力量的,不是「知識」,而是「行動與實證」。同樣的一道光,照在不同的物體表面上,會反射出不同的顏色。我貢獻出自己的顏色,你也可以貢獻出你的。這個地方若有更多人有意願提出更多自身經驗與討論的話,這個工作會變得更加有趣。
- 補充的部分,僅供作補遺與參考,在實際運用牌卡、認識卡巴拉或以此作為修練系統時,有時會成為特殊的切入口或關竅。
特別要提醒自己與你的是,這裡說明的都不是一個「標準答案」。卡巴拉是一個活的,持續在補充、更新與變化的系統,所有的認識與理解,都只是在讓這個系統更加豐富,提出更多不同的角度來認識生命與自然的法則。
修煉本身,也無法「達成」什麼。那裡沒有一個終點,沒有一個最終的王座。我們只能不斷看見自己的侷限、無明與各種習氣與模式,持續地看破與放下,讓自己活得越來越合乎自然。
尋道之路,就像是向著永恆的地平線出發。我們永遠不會停下腳步--因為我們永遠都到達不了地平線的盡頭。這趟旅程,就像是一部公路電影,道路本身就是意義,移動本身就是理由。就猶如永不止歇的,天地自然之變化。
Aarti 2023/5/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