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卡諮詢個案回饋] 讓破洞存在。

「從這個牌意看來,學會讓破洞破而不去補它,是你必須學會的事情耶…」不知道這是不是我的投射,阿提的口吻聽起來有幾分同情,大概也知道這對我來說相當不容易。

找阿提算牌的前幾天有點焦慮,那陣子的狀態有些不妙。感覺自己與外界彷彿罩著一層玻璃罩,不至於無法互動但就是有種不順的感覺。以過往的經驗來說,大概知道這會是相當適合尋求協助的時機。但在這樣有點混沌的狀態下,就連聚焦自己到底想問些什麼都有些困難。

算牌當天見面之後,阿緹並沒有急著把牌卡拿出來,而是一邊閒聊一邊沖了兩杯卡布奇諾。(生活圈離開大直後,很久沒有喝到穆勒風格的卡布了。再次喝到有種老友相見的懷舊感。)在這樣溫和的步調與情境當中,算是能暫時放下急著找到問題並且立即解決的戰鬥感。於是當阿提問到「最近如何?」的時候,我索性直接把玻璃罩的事情直接拿出來談。

「我總覺得這層玻璃在保護你?你最近有在什麼互動的過程中覺得特別消耗嗎?」聽到阿提這樣問我忍不住笑了出來。前幾天才碰上一夜情對象忽然跟我訴說自己身體的煩惱,雖然覺得很荒謬(說好的只交流身體不交流心靈的都市會作風呢?),不過還是選擇了簡短的傾聽和回應。『這種感覺很像是看見了眼前有個破洞,而我會情不自禁地想要修補它。』我自顧自地形容起當下的感覺。阿提似乎對補破洞這個比喻感到興趣,於是我們花了一段時間討論關於補破洞這件事情。例如:看見破洞時我在想些什麼?補破洞時補感覺到了什麼?

「你對自己補破洞這個行為底下的東西有什麼瞭解嗎?」--討論到似乎可以稍微描繪出一個形狀時,阿提忽然這樣問我。『有點像是一座海底遺跡,過去的我就算試圖窺探,也只能看到局部還無法瞭解全貌。』

Photo:Tsugihayaeyama project

「我們就透過牌卡來看看這座遺跡吧!」我們兩個精神一振,經過如同探險般地自由聯想之後,想要釐清的核心問題彷彿在薄霧中透露出隱微的輪廓。洗牌、切牌、抽牌然後翻牌,等待牌意的我有些緊張。也許是我的靈魂很喜歡搞事,常常抽牌最後就是得到一堆學習、做功課的訊息。而我最不甘願的事情果然就是發生了。「從這個牌意看來,讓破洞破而不去補它,是你必須學會的事情耶……。」

不知道這是不是我的投射,阿提的口吻聽起來有幾分同情,大概也知道這對我來說相當不容易。「不過牌面上的訊息來說,你似乎已經知道如何做到這件事情了。你有曾經沒去補破洞的經驗嗎?」我想了想,用帶著苦澀與失敗氣息的口吻,提到曾經有修補不了親近友人的破洞甚至越補越大,最後在充滿怨懟的情緒下斷絕聯絡過。『這個經驗聽起來一點都不好啊!我到底要怎麼解決我這種愛補破洞的雞婆性格?』我忍不住抱怨,有時候實在無法不對自己生氣。

「其實會有這樣的經驗,是因為我們的速度太快了--可能在對方意識到各種荒謬、痛苦與不對勁之前,我們就自動自發地去補了對方的缺漏。事後不平衡,不想繼續補了,那以對方的角度來看,會像是突然被背叛了,而產生一種憤怒。」

「去看見,去了解自己的運作模式,這件事比較像是瞭解海底下有什麼之後,可以也明白海流如何運行而讓航行更加順暢吧!」阿提這樣說完後我自己也笑了『對耶!我剛剛其實比較像是急著潛下去把整座遺跡給炸了!』才剛說完要學會讓破洞存在,心急的我又差點掉進相同的陷阱當中了。

這是一次很有趣的牌卡諮詢體驗。牌卡非常命中紅心地傳遞了核心的訊息:學會讓破洞存在並不急著去修補。然而更多的時間我們並沒有緊抓著牌卡詢問,而是藉機討論了許多與補破洞相關的事情。無論是玻璃罩、與友人決裂的經驗甚至我急著解決問題的態度,其實都圍繞著相同的個人議題。我很開心阿提從一開始就沒有急著拿出牌卡,想辦法幫我找出問題並且解決它,因為這樣就一樣掉入了我習慣補洞的陷阱當中。當我從中慢慢理解自己更多,其實就為尊重破洞的學習上開始了一個很好的起點。

文/匿名 請勿轉載

==

以前我經常陷入一種迷思:去了解自己的行為模式,了解自己每次都在什麼地方摔坑,在做這些研究與了解的同時,就莫名升起一種想要解決問題的心境--好像那就是我不夠好,就是我有問題,所以我總是會重複一樣的模式,不斷在這個模式裡面傷害自己也傷害他人。我最好是把這個模式拆解掉,然後把那個不夠好的自己殺掉、修補或改正,我才有可能成為一個更好的人。要不然,難道我要一直重複這個模式嗎?

不要這麼忙。一切只要有充分的認識,看清楚就可以了,我們並不需要費力去改變些什麼。

你認識了漲退潮時間,就知道該在什麼時候去撿貝殼;你看見了路上有個坑,有條藤蔓,為什麼要那麼費事地去把坑填上呢?你填上這個坑所用的土,立刻就創造了一個新的坑了不是嗎?當你真的看清楚了,你會非常輕鬆地繞過它。

文/Aarti阿提師 請勿轉載

需要協助解牌嗎?禪卡諮詢請點下方連結
一飲一談咖啡茶酒相談(禪卡諮詢)

所謂與自己和解,是建築在這樣的基礎上:深入了解自己,但不加評斷。然後非常非常奇妙--有很多事情,會自行悄悄地改變(這句話,要說得非常非常小聲--我們不能抱著「期待改變」的心情來認識自己,那會變成一個超級大坑!)把自己當成一個戀人,一個令你興奮的未層探索過的遺跡,或是一本你從沒讀過的書,一次次抱著這樣的心情來認識自己。

我們會在裡面,看見真正的道路與知識。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