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卡諮詢個案回饋] 我們可不可以不要親密關係?

這是非常古老,非常經典的課題:我們,能不能好好地在一起?

人和人相處在一起,好像總是會有糾纏,會有傷害。我們是如此渴望與人連結,卻一次次在關係裡受傷。於是或許我們選擇不再進入親密關係,與人保持一種安全而有好的距離--但是,內心裡面總會有所缺憾,有所不滿足。

有沒有一種可能?我們可以把自己完全放出來,徹底地投入與展現,還能夠感受到他人的感覺,在裡面有一種深深的滿足與一體感?那些在關係裡面的痛苦,又是怎麼一回事?

–(以下來自案主在一飲一談後給的回饋)–

今天去了穆勒咖啡Aarti的延吉店。原本並沒有帶著什麼特別的問題要去問他--關於牌卡,我也大概理解是怎麼回事,所以沒有特別渴望要算牌什麼的。只是很想念穆勒的咖啡,而且覺得這一項服務蠻特別的,也可以找時間跟Aarti聊聊看,覺得蠻有趣的。結果想不到Aarti還是突破我的心房(??)

雖然很多年前就因為參與演出的關係認識,但幾乎沒有深聊過。Aarti問我最近的工作狀態如何?因為我是自由接案者,所以光是解釋最近做什麼工作就要花上許多時間。在聊天的過程中,我不但喝到了超級好喝的拿鐵咖啡,也慢慢地在Aarti的引導下去釐清自己最近真正的困擾是什麼。

即使過去已經有許多占卜之類的經驗,一些概念我也約略理解了,但這次交流還是有很多新的收穫! 在討論自己所面臨的議題時,Aarti帶我去看見了一些自己沒有看到的盲點。有一些問題我以為已經找到解決的方法了(例如說我告訴自己合不來的人就不要聯絡了之類的)但其實這後面還有一些功課值得我去做研究--事情為什麼會變成這樣?(我覺得這樣的建議的確是比我一個人想破頭來得好多了。)

以及,我近期以為自己不會再需要伴侶了,但其實我只是沒有面對自己對於親密的渴望:我選擇直接關掉這些想法,告訴自己我不需要--而心裡的渴望,就像對食物的渴望對水的渴望一樣(或者說對甜食的渴望,沒那麼生存必須),它是存在的,並不會因為我選擇關閉或不再想而消失。跟Aarti的聊天過程中我才發現的自己一直在逃避的事情。我覺得這些真的很重要。

我想問:難道我不能把這些對親密的渴望都用來愛我的家人與毛小孩嗎?也許,渴望不要那麼密集比較好,讓它有更多出口會更好。我對親密的渴望其實並不是性衝動,我會想要接觸人,例如例如靠在一起、牽手、躺在一起,但躺在一起並不是性的需求,而是想要被陪伴的親密感。

抽了牌卡之後大部分的畫面並沒有讓我們感到太意外,但只有一張比較讓我比較有感覺,這張牌叫做「比較」。畫面上是一顆松樹的樹幹與一個竹子的枝幹,松樹與竹子是截然不同的,去比較他們的表面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吧。但這張牌卻讓我有沈思的聯想。 Aarti問我,在過去的伴侶關係中是否會去比較?

我嘆了一口氣說:會,我會去比較「為什麼有些事情我做得到,對方卻做不到。」 我是一個控制欲滿強烈的人,跟我的母親一樣,我以為這就是愛人的表現,甚至以愛之名對對方做出很多控制的行為,還以為這是在愛他、關心他。也因為這樣其實是在惡化關係。所以在關心對方的同時,我也會非常在意:為什麼你都做不到?為什麼我都做得到?—當然這一兩年,我已經非常努力在學著要放手,放下這些以愛之名的控制與關係,但是我近期的策略大多是採取:我就不要與人建立關係吧,我就不要喜歡別人吧,也許這樣我就不會以愛之名做出一些控制的事情—我也不會再被別人的情緒所左右。

Aarti說,斷除慾望通常不會是一個好選擇:首先很有可能這些慾望與動力根本沒辦法完全關住,而會在其他的地方找到出口爆發;或是更糟的一種狀況,真的做到禁慾的人,他裡面的生機和活力也會越來越衰退--他認為更好的選擇,是保持一種開放與坦承。我問那樣坦誠、純真、赤裸難道不會傷到自己或是傷到別人嗎?(當我這麼問的時候我就知道這其實是我對自己的質問了)那會是什麼樣子?其實我在現實生活中好像並沒有看過那樣的大人。

Aarti說有的,但是那樣的坦誠、純真、赤裸只會出現在一個人真的全心全力投入的時候,而且人在那樣的狀態裡,並不會受傷。我們也會在這種投入與融入的狀態中,一點點去學習人我之間的份際。

哇那真的太難了,因為我現在真的就是很想要避免發生全心全力投入這件事啊。以及我最近遇到的一些小困擾,就是人際關係好像容易變得敏感,有時候只是被友人念了幾句、或是一時之間被已讀不回,我就會開始緊張,甚至全身都有了焦慮的反應,阿提說這值得我去研究,這很有意思,是「研究」而不是去探討、去做功課。我覺得研究這個說法對我來講是新鮮的,而且是比做功課來得更有意思的(念研究所跟念小學的不同???)

在這聊天的過程中Aarti一邊跟我聊天一邊泡絕無僅有好喝的拿鐵咖啡,而在後半段的牌卡諮詢時,我開始很明顯有了心臟痛的感覺,不過並不是因為喝咖啡引起的心悸,當時並沒有心悸,而是胸肌有刺痛的感覺,Aarti說我的能量卡在胸口了。他沒有特別針對我的不舒服做些什麼,沒有什麼特殊的意識也沒有什麼奇怪的手勢(哈哈),只是從冰箱拿拿出了幾片黑巧克力片放在兩杯裡面秤重量,並且把多餘的巧克力片拿給我吃接下來他搭配黑巧克力與牛奶煮出了非常好喝的巧克力飲料!!!

我覺得我當下非常像被催狂魔攻擊的哈利波特,被第三集的黑魔法防禦老師雷木思·路平教授用一杯巧克力所保護著😹 雖然並不是喝下巧克力就立刻好了,但喝下去之後搭配著聊天胸口的確有了慢慢舒緩的過程,當我要離開那裡的時候,胸口已經完全不會痛了。這真的是一個蠻特別的經驗,因為這的確讓我把近期來的煩躁所整理了一番,以及這些煩躁其實看起來很小,但背後隱藏了很多我在逃避的事情,以及我所沒有被處理的渴望。我覺得能夠發現這些盲點並且得到一些建議真的很慶幸。(我原本還以為自己沒有什麼特別的問題可以問的)而且能夠再度喝到超級好喝的拿鐵咖啡和巧克力,真是太棒了。

你們知道這件事嗎?我們原本是一體的。分開,其實是一種幻覺。

假如我們對生命能夠有這種認知,一切解釋起來,會輕鬆非常多。「一體」這個事實,和「個體」這個概念,有點像是這樣:我們如果進入微觀世界,可以去分辨一個一個細胞,那每個細胞看起來也會很不一樣--但是這整個身體,是一個整體。如果一個單一的細胞,覺得自己跟整體是分離的,他是單獨存在而能成立的,那麼這是一顆瘋掉了的細胞。

而我們大多數的人都瘋了。某種對個人主義、自由與獨立的概念,讓我們以為自己與整體是分開的。那不是事實,是一種自我意識過度(和一種對集體主義拒絕的態度)而產生的幻覺。這兩件事本身並不必然矛盾:你可以同時是一個個體,同時是一個整體。你從哪個方向來看,都一樣是怎麼說都對,也怎麼說都錯。

站穩這個認知,我們就可以開始更持平客觀地研究自己:是什麼讓我們以為自己跟整體是分離的?為什麼我會有孤單的感受?為什麼我們會有自己不會被愛,不會被接受的感受?從這裡開始研究,我們可以漸漸弄清楚,自己是在哪些地方卡住了,是怎麼一回事?

藉由研究和了解自己,看清自己一路走來的脈絡,看見自己停在怎麼樣的認知系統裡,造成了自身的痛苦--這是在一飲一談裡,真正在進行的內在工作。那些我們在關係裡遭遇的痛苦,其實都是一種資源:這些都是我們拿來做自我研究的素材。藉由深入的了解自己,我們看見了自己的行為模式與執著,而有機會從那自動化反應裡面出來,一步步地消融在整體之中。

在一次一次的個案回饋裡,我會把握機會繼續把這些現象展開。

或是帶著自己來,讓我們在此相遇。

一飲一談.咖啡茶酒相談 

內在煉金術.禪卡靜心 (2021年十月開班,已開始接受報名)

文/ Aarti阿提師 請勿片段轉載 / 全文轉載請註明出處與網址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